中国年损耗1亿多吨果蔬,当前国内水果市场三大痛点引人深思!
发布时间: 2021-08-03 访问量:7629

我国既是最大的水果生产国,也是最大的水果消费国,还在水果种植面积和水果产量中占据第一,然而,在生产链的各个环节,仍然存在许多问题。我国对农业的重视从"务农重本,国之大纲"到如今不断强调建设"现代化农业",其重视程度从未减少,为什么对比其他很多国家,还是稍显落后呢?

2.jpg

“采后保鲜技术缺位是我国农业落后的原因之一”

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,水果、蔬菜产量均居世界前列,但由于缺乏高效、实用、节能、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,尤其是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,使得我国在果蔬保鲜这块落后许多。采收不管贮藏,贮藏不管运输,运输不管销售,因为这种割裂,造成的供应链条上的损失是巨大的。并且一旦在销售环节出现问题都找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

在供应链中,水果和蔬菜的损失或浪费高于其他食品,在中国这个比例高达20%-30%。而在发达国家是5%以下。

据研究报告称,中国80%以上的果蔬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, 导致果蔬的采后损失严重。每年约有1.3亿吨的蔬菜和1200万吨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, 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的基本营养需求, 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。

也就是说,这么多新鲜果蔬还没机会到达消费者面前,就已经坏掉了。果蔬高损耗是由采收不当、采后处理技术落后、贮藏条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,而其中果蔬的保鲜问题贯穿全程,所以保鲜难题成为果蔬降低损耗的关键点,也是其痛点所在。

果蔬的高损耗是不可回避的行业痛点,也是种资源和粮食的浪费,对农业生产者来说更是种经济损失。

所以,抓住保鲜,降低损耗浪费,是国需关注,也是行业从业者可以寻求突破的关键点。

IMG_5486.JPG

生鲜产品的非标准化

水果这种品类变化太大了,同样的品种产地不同,味道不一样;同样的产地,不同的种植方法,味道不一样;同样的产地,同样的种植方法,由于每年气候不同,味道也不一样。而且,水果的味道还和采摘时间、储存运输等都有关系。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?

这中间的一个关键就是制定产品的标准。

颜色、大小、糖酸度、新鲜度、爽脆度、细嫩度、香味、安全性等,需要明确每个品种水果的采收标准。不过这点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开始重视起来,比如今年的猕猴桃,四川就颁布了采摘时间和采摘的标准,杜绝早采。

水果从生产到市场,包括采前优良品种选育、果园管理、采后预冷和贮藏、上市前的商品化处理以及运输和上市销售,整个产销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标准,但从目前现状来看,要么无标准可依,要么标准散乱难以统一,要么标准内容过时,严重制约了我国水果的品牌化进程。

荔枝对比加水印.jpg

进口果品的持续冲击

目前我国的很多高端果品,还是以进口水果为主。来自美国、智利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越南、泰国、日本等。同样的品种,无论是品质和品牌以及上面提到的两点问题,甚至于同样的品质,口感差异也不大,但是国产与进口相比价格落差很大,真是非常的心痛。

而对于消费者来说,之所以宁愿花上多一倍甚至几倍的价格买进口的水果,除了更好吃之外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口水果的口感确实更加“稳定”,不容易“踩雷”,另一方面,进口水果从生长到采摘再到进入市场,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把控,吃起来更放心。对于非标品而言,看起来更像标品。

不过因为现在国内外疫情影响,且今年水果价格和去年价格相比普遍偏低,目前更多客商倾向于国产水果,品种选择性更广。

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讲究消费升级,落实到水果零售,结果就是消费者买水果更注重品质、品牌。要想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,按照全产业链模式打造,以贮藏保鲜和标准化分选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,上游延伸到种植,下游延伸到品牌打造和销售端。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引进到中国来,结合中国国情真正落地,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。


本文转载自水果信息中心微信公众号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